装配式建筑行业研究报告:中期成本劣势有望消除,助力建筑碳达峰
一、实现“碳中和”重要路径,支持政策不断落地
装配式建筑将通过集约和节能,实现单位碳排放量下降 20-40%
我国长期重视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推进节能减排工作。1998 年,我国签署《京都 议定书》,该议定书为第一个以法规形式限制碳排放的议定书。2009 年我国在哥本哈根大 会承诺,到 2020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40%到 45%,并提前 三年实现该承诺。2020 年 9 月,中国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将于 2030 年达到峰值,努力在 2060 年实现碳中和。随后各省已经相继启动编制对应的“碳达 峰”和“碳中和”计划。

装配式建筑的碳排放主要发生于构件工厂和构件运输过程中,后期提升空间大。根据 《装配式高层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研究》(汤煜、陈露著)显示,装配式建筑在交付运营之前产生的碳排放可以拆成建材准备和现场装配两部分,其中,接近 95%的碳排放发生在建材准备期间。而建材准备中 90%的碳排放发生在预制工厂中。相较于现浇建筑的碳排放贯穿于建材生产,运输,现场安装各个环节,装配式建筑的碳排放更集中,更加容易进行针对性的低碳技术升级,后续随着装配式产线技术的提升和单厂产能扩大,装配式 工厂在节能降低成本的同时,碳排放也有相应降低的空间。
地方政策密集出台,开工面积显著增长
顶层设计已经逐步完善,地方试点快速推进,装配式政策逐步细化。从 2013 年发展 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开始,国家密集颁布关于推广装配式 建筑的政策文件。在发展规划、标准体系、产业链管理、工程质量等多个方面做出了明确 要求。2016 年 9 月 30 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出台后, 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出台了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并制定 了相应的规划目标和补贴方案,在全国多省市推广三种主要装配式建筑技术途径。2020年 9 月,住建部发布《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多方位、更具体的 支持政策,进一步要求通过解决技术堵点,增加产业扶持基金等途径加强扶持力度。
2020 年 9 月,住建部发布第二批装配式建筑试点城市名单之后,试点城市已经达到 30 个,分布在全国 20 个省份和直辖市,推广范围已经大幅度扩大。
地方政府对装配式的支持通过补贴与政策优惠并行。绝大部分省份都对装配式建筑提 供了增值税优惠、优先用地、容积率优惠、奖金/直接补贴等措施。为了提升消费者对于装 配式建筑的认可度,部分省份提供了装配式住宅公积金贷款优惠政策。各试点地区也积极 吸引装配式产业园进入,完善当地的装配式产业链。
受政策推动,过去五年装配式建筑新开工面积 CAGR 54%。2020 年全国装配式建筑 新开工面积约为 6.3亿平方米,同比增长 50.7%,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已达到20.5%,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地区新开工装配式占全国比例 54.6%,较 2019 年增长 7.6pcts。其中上海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 91.7%,三种装配式建筑模式中,PC 仍为主导模式(同比+59.3%),占装配式整体的 68.3%;钢结构亦实现快速增长 (同比+46%),占装配式整体的 30.2%,其中钢结构住宅持续拓展(同比+33%);装配化装修较快推广(同比+58.7%)。在过去五年中,装配式建筑以 CAGR 54.1%的增速快速增长。
装配式建筑优点突出,增量成本为最大阻碍
根据住建部发布的《装配式建筑工程投资估算指标(征求意见稿)》,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和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具有减少人工、提前工期、减少建筑垃圾和建筑 污水、降低能耗等优点。以地方层面关于装配式建筑的规划目标和补贴方案中具有代表性的装配率举例,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装配率达到 30%时,在增量成本 8%-20%的情况下,人 工用量下降 15%,工期提前 15%,建筑垃圾减少 40%,建筑污水减少 15%,能耗降低 15%;装配率达到 50%时,在增量成本 10%-25%的情况下,人工用量下降 25%,工期提前 20%, 建筑垃圾减少 70%,建筑污水减少 25%,能耗降低 20%。对于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当装 配率达到 50%时,在增量成本 15%-20%的情况下,人工用量下降 20%-25%,工期提前 30%,建筑垃圾减少 50%,建筑污水减少 8%,能耗降低 30%;装配率达到 70%时,在增 量成本 15%-20%的情况下,人工用量下降 25%-30%,工期提前 40%,建筑垃圾减少 60%, 建筑污水减少 13%,能耗降低 30%。
随着装配率的提高,人工用量、工期、建筑垃圾、建筑污水、能耗指标均有所降低, 但相对于传统建筑的增量成本仍较高,造成装配式成本高于现浇的原因是产业链仍处于初期阶段,在各个环节均存在大量需要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根据北京市某项目的预制构件与现浇价格对比,在外墙,内墙,楼板,楼梯各个主要结构方面,由于现场施工经验仍较不足,工期安排尚未优化,成本相较现浇均有不同程度提升。
开发商目前在配合政府的补贴节奏在重点装配式项目进行推广,但还仍在等待在这些增量成本从政府补贴获得完全补偿之前,地产开发商不存在主动运用装配式建筑技术的激励。
二、行业规模效应显著,成本低于传统可期
导致装配式建筑成本的增量成本主要来源于预制构件,而预制构件的成本可分为变动成本和规模化生产可降低的成本。根据《装配式建筑方案以及造价分析》(郭德坤),从装配式各环节成本构成看,构件成本占据总成本比例超过 55%,为最主要成本来源;从成本 构成拆分看,装配式的主要变动成本包括钢筋、混凝土等原材料费用,占比约 42%;规模 化生产可降低的成本包括模具、人工费、管理费等,占比约 58%。
当前装配式建筑成本较高的主要原因为规模化尚未体现,随着产能利用率的提升,成 本将会大幅下降。以年产能 15 万立方米的预制外墙生产线为例,当产能利用率为 20%时, 单位立方米售价为 3170 元;当产能利用率达到 100%时,单位立方米售价为 2129 元,降幅高达 32.8%。
以装配式龙头远大住工为例,其成本下降趋势也表明行业的规模效应正逐步显现。远 大住工为国内装配式 PC 混凝土的龙头,2020 年构件销量达到 87 万立方米,相比较 2018 年增长 196.4%,而同时期,单位成本下降了 20.5%。证明随着构件厂的产能爬坡逐步完 成,存在规模效应降低成本的空间。
三、考虑补贴因素,2024 年后装配式料将具备成本优势
人工成本年增长 7%假设下,50%装配率装配式建筑 2024 年成本与现浇持平
根据住建部新出台的《装配式建筑工程投资估算指标(征求意见稿)》,以 50%装配率的装配式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高层居住类建筑为例,2020 年补贴后指标基价为 4208元, 对应现浇建筑指标基价为 3612 元,仍有一定的成本差距。但随着人工成本的快速上升导 致现浇建筑成本的增加以及产能利用率提高导致装配式建筑成本的下降,我们测算在未来五年内不同装配率的装配式 PC 混凝土结构的成本将会逐渐依次低于现浇成本。
其中,预 计 2023 年,50%装配化率的 PC 混凝土装配式建筑成本将低于现浇建筑成本。 我们测算采用的现浇成本来自对住建部出台的《装配式建筑工程投资估算指标(征求意见稿)》中的成本进行逆向线性回归,同时也部分参考《装配式和传统施工在住宅建筑 中的成本对比》(鲁力著)以及其他论文对于现浇成本的测算结果。我们将住建部的估算指标作为 2020 年的不同装配率的建造成本。并对于未来的建造成本在进行关键假设后推演得到。
核心假设 1:人工费年增长率 7.2%。我们观察到在过去的十年中,建筑行业的薪酬 CAGR 达到 9.5%,并逐步稳定在 7%-9%的区间,出于谨慎性考虑,我们假定未来 5 年, 人工费每年增长 7.2%。
核心假设 2:现浇建筑材料费增长率为通胀率 2%,考虑规模生产和产能利用率的上 升,50%装配率的材料费增长率为-6.5%。核心假设 3:机械费等其他费用为通胀率 2%。核心假设 4:税金按建筑工程费用的 8%计算。核心假设 5:我们参照大多数省份的装配式建筑补贴政策,假设对于装配率大于 30% 的装配式建筑的实行 50%税收即征即退。测算结果显示,在 2022 年,15%和 30%的装配率的 PC 混凝土装配式建筑的成本将 下降至和现浇持平,随后,至 2024 年,70%装配率的 PC 装配式产品的成本也将与现浇持平。我们认为,此后装配式相对于现浇会逐渐产生成本优势,且优势将会持续扩大。
多种方式协同可降低装配式成本
目前装配式建筑产业链仍发展初期,具有多种优化方法,其中具体的优化路径包括:户型标准化,合理选择部件连接形式,控制运输半径,改善运输装配方式等。
根户型标准化,多组合少规格。住宅户型实行套型设计的标准化与系列化,遵循预制 构件“少规格、多组合”的设计原则,保证了预制构件模具的重复利用率,可有效地降低预 制构件生产的成本。万科集团测算,如将构件模板周转次数由 60~70 次提高到 100 次, 则模具的费用将降低 80~100 元/m3。
选用合理的部件连接形式。目前常用的三种连接形式:套筒灌浆连接、螺旋箍筋约束浆锚搭接连接、金属波纹管浆锚搭接连接技术。套筒灌浆连接比其他两种形式的连接成本要高,后两种连接方式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优先使用后两种连接方式可以大大的减少成本。
选择合理的预制件厂址,控制运输半径。以运费占销售额 6-8%的水平估算,合理的运输半径约为 120km-180km 区间,运输路线应考虑车辆限高、限重要求,合理规划运输 路线。
选择合理的构件生产和运输分组方式。将生产的材料按照构件进行分组,将模具作为 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源进行优化,与生产、运输和施工需求相结合,尽可能增大模具利用率和周转次数,并降低现场吊装次数,也可以大幅度加快工期,降低成本。
四、全周期生命管理趋势使得装配式更具优势
未来人们会更加重视建筑的全周期成本,包括:工期成本、财务成本、后续的维修成 本、社会环保成本。在这些成本方面装配式建筑都比现浇建筑更加具备竞争力。
装配式建筑不存在决算时涨价问题,可以实际操作中降低决算时实际成本。传统现浇 施工流程长,人员复杂,材料应用难以可靠地量化计量,且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进行监察, 造价管理漫长而复杂。在确定预算价格后,由于领料变更,实际施工变更,叠加原始单据难以系统性整理,往往出现结算时相比较预算价格大幅度上涨的问题。装配式构件的价格 在合同确认后,交付构件安装时即需要支付 80%的货款,由于装配式构件前期计算精密, 安装变动相比现浇更小,后续价格变动可能性更低,基本杜绝了结算涨价问题,实际上获得了相对于现浇的成本优势。
装配式建筑在各环节节约工期,加快回款周期,降低财务费用。装配式建筑通过工厂 预制构件,现场组装的模式,在结构、外装、内装方面都有效降低工期需求。典型的房建 项目中,应用装配式混凝土技术可以将工期缩短 3 个月,合计将工期缩短 16.5%。工期缩短直接加速房企的现金回款周期,降低财务费用,在典型住宅项目模式中,工期缩短 3 个 月,可以节省数百万的利息费用。
装配式材料更加节能、构件建造更加精确,带来全周期维护成本降低。我国传统建筑保温隔热性能差,供暖效率低,而装配式建筑能因为其采用新型砌块、轻质板材和高效保温材料,够有效减少能耗。同时,预制构件在工厂制造完成,质量能够得到保证,因而维修成本与大修成本较低。但管理内容的增多使得管理成本略有上升,总体看,对于典型的小区,装配式建筑的全周期成本能够下降 17%。
环保和社会成本加重,装配式建筑“外部性”成本较低或将越发被房企重视。相较于装 配式建筑,传统的建筑工业还会因为现场作业的安全问题,噪音扰民问题带来一定的社会成本。而装配式建筑主要的构件在工厂内全自动生产,现场组装工期大幅度缩短,实际上能够降低建筑行业的社会成本。